“第五届全国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学术与技术交流会”在宁召开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与“无废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大宗工业和城市固废绿色、低碳、高质量、规模化利用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固废领域的学术交流、展示固废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促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经中国硅酸盐学会批准、中硅会固废分会于2023年10月20-22日在南京市紫金山庄召开了“第五届全国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学术与技术交流会”。
主办单位:中国硅酸盐学会,承办单位: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协办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同济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及众多相关科研院校、上下游企业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张亚梅院长作为大会主席、3D打印分会场(专题)负责人主持大会开幕式。
会上,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为大会致欢迎辞。他表示,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土木工程是东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今年迎来了学科100周年的庆典。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学科和材料学科最重要的方向,在已故的孙伟院士的带领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双碳”背景下,高校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方面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下一步东南大学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土木建筑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刘波表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拥有112年办学历史的全国重点高校,是“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拥有矿业、安全(两个A+),土木、材料、环境、化工支撑的一流学科群。近年来,学校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与矿物深加工技术、工矿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低碳胶凝材料、混凝土及其化学外加剂精细化合成与应用、矿山充填材料与生态恢复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当前,我国工业、矿业和建筑固废的年排放量几十亿吨,要实现碳中和,固废制备生态材料就是最直接的减碳方式。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积极搭建交流协作平台,汇聚广大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开展固废资源化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技术创新,合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固废处理、减污降碳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固废资源化协同创新事业快速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高瑞平发来贺电,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作为中国硅酸盐学会旗下的26个分会之一,这些年在王栋民理事长带领的理事会的组织领导下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和产学研推进等各个方面都做出可圈可点的工作,与国家生态环保事业和双碳战略密切高度契合,成为中国硅酸盐学会的活力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缪昌文表示,目前,我国的各种固废堆存量巨大。据权威部门统计,现有堆存量超过了600亿吨。固废的堆存,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也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力争在2025年,大宗固废利用率达到60%。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建筑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消纳利用固废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固废领域的同仁们有责任肩负起重要历史使命,对促进固废在建筑领域的合理、科学、安全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刘建华表示,当前面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建材行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加快转变,人们要更加重视源头创新,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原创技术开发,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希望本次会议充分开展学术交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迫切需要,加强与产业界的交流合作,争取实现更多更好的学术、技术成果产业化,助力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理事长王栋民在作分会工作报告时回顾了自2015年成立以来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重点总结了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后两年来理事会所做的突出工作,并对未来两年的工作作了部署。他提出,这些年分会在固废利用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未来将继续为促进大宗工业和城市固废绿色、低碳、高质量、规模化利用不懈努力,支持“大宗工业固废基地”和“无废城市”建设。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作了题为《大宗固体废弃物在混凝土中应用关键技术》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目前大宗固废累计堆存量约600亿吨,年新增堆存量近30亿吨,存在利用率较低、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存在较大生态安全隐患等问题。混凝土是用量最大的土木工程材料,是消纳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理想方式。然而大宗固体废弃物种类繁多、组分复杂,简单“拿来主义”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湖南大学教授史才军还作了题为《CO2矿化制备材料与制品的科学基础与应用》报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波作题为《废旧混凝土与工程渣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的报告;王栋民作题为《高熵固废胶凝材料:技术原理与研究探索》的报告;香港理工大学潘智生教授作《Low carbon concrete derived from recycling of concrete waste》的报告;同济大学教授蒋正武作题为《CO2矿化全固废负碳建筑材料设计制备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报告;桂林理工大学教授陈平作题为《工业固废制备超细高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的报告;湖南大学教授黄政宇作题为《固体废料在混凝土中应用需注意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张亚梅作题为《固废与混凝土3D打印》的报告;日本东京大学Takafumi Noguchi教授作题为《Innovative strategy of concrete recycling with CO2 sequestration toward external circulation》的报告;武汉理工大学陈伟教授作题为《高性能化学激发生态水泥制备与应用》的报告;清华大学王强教授作《冶金渣综合利用的现状与挑战》的报告;上海山美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周其章作题为《破固废之难,还城市之美——上海山美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园完整解决方案》的报告等。
除了主论坛,本次大会还组织召开了煤基固废、建筑固废、冶金渣、尾矿和再生砂石骨料、工业副产石膏、生活垃圾和危险固废、低碳水泥混凝土、固废矿化、碱激发胶凝材料-充填材料、3D打印、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等10余个分会场,并同期召开了Pre-course: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论坛,以及《固废与生态材料》图书发布会。
会议的举办将促进学术界对固废领域的关注和研究,推动固废处理技术和工程的创新和发展。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固废处理技术和经验,推动我国固废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此外,会议还将提供固废领域的技术展示和成果交流的平台,促进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企业代表可以展示最新的固废处理技术和设备,与学术界进行深入交流,寻求合作机会和商业合作伙伴。
通过本次国际固废综合利用学术会议的举办,可以进一步加强固废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业绿色发展。全社会将更加关注固废问题,加强研究和解决方案的探索,推动固废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相关资讯